
如何将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宣恩县作为2025年省级“三荒”(荒山、荒地、荒滩)改革试点,以系统性思维破题,以深化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改革为核心引擎,通过“摸底数、守底线、探路径、强保障”等措施在线配资门户论坛,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宣恩县聚焦“三荒”资源底数不清、开发无序、效益低下等痛点,构建了“调查—规划—开发—监管”闭环管理体系。摸清底数绘“一张图”,开展“三荒”资源资产专项清查,全面查清权属、数量、质量与分布,建立覆盖全域的“一张图”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规划引领划“边界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管控要求,进行资源适宜性评价,精准划定宜耕、宜林、宜建区域,确保项目选址布局科学合理。严守底线立“硬规矩”,坚持生态优先,所有项目均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并依法履行审批程序,确保开发行为规范有序。创新模式探“多元路”,探索市场化配置方式,针对不同资源类型与权属,灵活运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净地”供应等模式,拓宽多元化利用路径,极大激发资源价值与市场活力。
荒山生金:股份合作 结出“紫色致富果”
椒园镇凉风葡萄园项目,是荒山类开发的典范,已成功入选湖北省自然资源领域“金木水火土数”国有“三资”盘活典型案例。面对200亩零散荒山,深度运用“三资”改革理念,创新推出宣恩县“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模式,集中流转并整合农户零散土地,引入市场主体统一开发运营,形成“镇投公司+社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深刻变革。

椒园镇凉风葡萄园实景图(荒山开发)
此举使200亩荒山蜕变为高效农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升80%以上,不仅带动30名村民人均年增收3.2万元,还为村集体带来年分红15万元。项目探索出的“调查评价—科学规划—生态开发—产业融合”模式,为荒山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已带动周边乡镇盘活类似用地100余亩。
荒地焕新:审批提速 激活“文旅新动能”
珠山镇九头鸟影视基地项目是荒地焕新的标杆,见证了审批制度的“宣恩速度”。该地块原为0.1367公顷长期闲置的裸土地,基础设施匮乏,经济效益几近于零。

九头鸟影视基地效果图(荒地开发)
为激活这片“边角料”资源,宣恩县在完成科学论证与生态评估、确保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依法高效完成建设用地报批。同时,突破传统模式,量身打造“四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跟到底),从报批到供地、规划许可各环节协同发力,将审批时限从90天压缩至35天,效率提升超60%,极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片“不毛之地”将深度融合地方民族文化,蜕变为高价值文旅资产,预计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超300万元,成为“精准规划+流程再造+文化赋能”的成功范本。
荒滩蝶变:绿色开发 奏响“漂流共富曲”
长潭河漂流服务中心“千万工程”项目,是荒滩开发的里程碑。面对0.33公顷因水位影响难以耕种而长期闲置的内陆滩涂,宣恩县以“三资”改革为牵引,采用“政府主导+平台公司运营”宣恩县模式,将低效滩涂转化为集经济效益、生态景观与文旅功能于一体的漂流中心。

长潭河“千万工程”上游漂流服务中心效果图(荒滩开发)
项目严守生态底线,总建筑面积仅899.44平方米,容积率严控在0.27,最大限度保留自然肌理。运营首年即有望实现综合收入超20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年分红约20万元,并带动周边约15户民宿发展,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该地块正计划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重大改革举措来深化推动,这将成为宣恩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宗”,具有重大的改革里程碑意义。
宣恩县的“三荒”蝶变,核心在于将“三资”改革贯穿始终,以机制创新激活资源价值,以流程再造优化发展环境。从荒山“股权联姻”荣获省级殊荣,到荒地“速度革命”打造营商名片,再到荒滩“入市破冰”开创全县先河,每一步都彰显了改革的决心与智慧。宣恩用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规划引领、守牢生态红线、勇于机制创新,“绿水青山”定能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郭秀双)
在线配资门户论坛
民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